t55p1339

标签: 东南亚

菲律宾有点扛不住了!自从中国市场慢慢减少菲律宾香蕉进口,这个东南亚国家就开始琢

菲律宾有点扛不住了!自从中国市场慢慢减少菲律宾香蕉进口,这个东南亚国家就开始琢

菲律宾有点扛不住了!自从中国市场慢慢减少菲律宾香蕉进口,这个东南亚国家就开始琢磨新的出口门路。菲律宾港口堆积的集装箱不再是金黄的香蕉,而是等待出口的半导体芯片与煤炭。但这两张取代香蕉的“经济底牌”,正被美国撕得粉碎。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菲律宾商品加征20%关税,较4月税率再提升3%,直接击穿了这个东南亚国家的利润红线。当马科斯政府为讨好美国在南海挑衅中国时,绝未料到“盟友”的镰刀挥向了自己的命脉。曾占据中国进口香蕉市场70%份额的菲律宾,2024年对华出口量暴跌30%,仅剩46.3万吨,而越南以62.5万吨的业绩取而代之。表面看是热带枯萎病和越南低价竞争所致,深层却是马科斯政府战略误判的代价。当菲律宾海警船屡次强闯仁爱礁,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抵制菲蕉,进口商更因政治风险转向越南、老挝的稳定供应链。更具讽刺的是,中老铁路开通的“京滇·澜湄线”冷链班列,让老挝香蕉输华成本降低35%,而菲律宾香蕉因南海局势导致运输周期从3天延至7天,每箱物流成本激增22美元。这种自我造成的竞争劣势,恰如1930年代荷兰殖民者强迫印尼种植单一经济作物,最终在民族独立浪潮中失去所有市场,地缘政治中的选边站队,从来都是经济自杀的催化剂。失去香蕉市场后,菲律宾将半导体芯片捧为新支柱。2024年该国半导体出口额飙升至39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53.4%,看似转型成功。但光鲜数据掩盖着致命软肋:英特尔、德州仪器等巨头仅在吕宋岛设封装测试厂,这些技术含量相当于“给芯片穿衣服”的环节,贡献了60%的出口额却只分得产业链利润的3%。OECD报告指出,菲律宾半导体研发投入仅占GDP的0.3%,远低于越南的1.2%和马来西亚的1.8%,这种代工模式在关税壁垒前不堪一击。当特朗普加征20%关税,菲律宾汽车线束巨头Yazaki-Torres的生产成本骤增45%,被迫启动工厂搬迁计划。这让人想起1980年代墨西哥“客户工业区”:美国企业利用廉价劳动力组装电子产品,却在北美自贸协定谈判时轻易撤资,留下数十万失业工人。另一张底牌煤炭同样暗藏杀机。2024年菲律宾对华煤炭出口激增46%至766万吨,却因南海军事对峙陷入恶性循环。美军击沉中国模拟靶船后,中菲煤炭航线被迫绕行,运输时间从2天延至7天,每吨成本增加15元人民币,直接吞噬全年利润的23%。更荒诞的是,美国要求经第三国转运的菲律宾煤炭加征40%关税,名义是“防止中国间接获益”,实则逼迫菲律宾贱卖资源,今年7月输美煤炭到岸价已跌破开采成本线。这种资源陷阱在历史上不断重演:智利硝石战争时期,英国资本控制矿产命脉,当德国发明合成硝酸盐技术,智利经济瞬间崩盘。如今的菲律宾煤炭,正沦为地缘博弈的祭品。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充满双重标准玄机。美国对菲律宾贸易逆差仅49亿美元,却施以20%重税;而对越南1235亿美元逆差,反通过协议降至20%。这种差异暴露了美国对盟友的“效用评估”:越南有供应链不可替代性(三星全球50%手机产能),而菲律宾只是可弃棋子。谈判桌上,美国贸易代表更要求菲律宾开放猪肉、家禽及医药市场,用经济主权换取关税减免。这与19世纪英国对待葡萄牙如出一辙:1703年《梅休因条约》规定葡萄牙葡萄酒免税进入英国,换取英国纺织品垄断葡市场,最终摧毁葡萄牙本土工业。经济困局正转化为政治海啸。2025年7月民调显示,72%菲律宾民众将通胀列为首要危机,73%不满政府应对措施,马尼拉街头出现“替美国卖命不会有好下场”的涂鸦。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支持率升至58%,大幅领先马科斯的32%,民众开始怀念其父执政时期,那时中国投资修建的卡利瓦大坝解决马尼拉供水危机,中菲农贸协定使大米价格稳定在每公斤25比索(现暴涨至38比索)。马尼拉港的落日余晖中,生锈的香蕉货轮与满载煤炭的散货船并列停泊,恰似菲律宾经济的隐喻:旧支柱已倾覆,新底牌正崩解。当美国军舰在苏比克湾耀武扬威时,不会告诉菲律宾人一个残酷真相:所有依附强权的国家,终将成为霸权祭坛上的牺牲品。历史总在重演但拒绝重复。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被东南亚国家奉为圭臬;2025年的马尼拉若读懂这份智慧,或能走出死局,正如柬埔寨用中立政策换来中国投资占外资总额43%,越南以管控南海争议换取对华海鲜出口激增283%。真正的出路不在白宫承诺的虚妄保护,而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清醒:大国博弈的浪涛里,小国唯有紧握舵盘才能避免倾覆。
毁一个国家不一定需要战争,中国这一次掐住了日本的国运,绝对不会手软,所有人都知道

毁一个国家不一定需要战争,中国这一次掐住了日本的国运,绝对不会手软,所有人都知道

毁一个国家不一定需要战争,中国这一次掐住了日本的国运,绝对不会手软,所有人都知道,现在的日本是有名的,产业升级慢,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低欲望的社会。日本二战后靠着美国人给的“狗粮”和自己那股子拼劲儿,确实风光过几十年。可那都是老黄历了,如今的日本,就像一头被按住了命脉的困兽,怎么挣扎都使不上劲,而让它“风水不顺”的,正是中国的产业崛起。毕竟全球市场就这么大,你进我就退,中国在那些日本曾经垄断的领域里步步紧逼,日本想不慌都难。就拿半导体来说,这行当曾经是日本的骄傲。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半导体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东芝、NEC、富士通这些名字,在行业里就是“技术硬通货”的代名词。可现在呢?中国企业在半导体材料、设备和封装测试等环节不断突破,直接挤压了日本企业的生存空间。瑞萨电子原本计划扩建的碳化硅功率半导体项目,说停就停了;三菱电机的新工厂扩建计划,一推再推;罗姆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直接砍了一半。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给半导体企业的补贴,现在都得几家企业抱团才能申请下来,单家企业根本扛不住研发的烧钱速度。汽车产业更是日本的“经济命门”,占了日本制造业产值的近五分之一,多少家庭的收入都靠这行当吃饭。以前丰田、本田、日产靠着燃油车的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中国街头跑的大半都是日系车。可新能源时代一来,风向彻底变了。中国车企押对了电动车赛道,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品牌不仅在国内卖得火,还使劲往海外冲。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20.3万辆,同比暴涨77.6%,直接把日本从全球第一的位置拉了下来。日本车企偏偏在这时候押宝氢能源,结果2023年全年氢能源车在全球才卖了1万辆,连中国电动车一个月的零头都赶不上。丰田章男自己都公开承认,在电动车转型上,他们确实慢了半拍,市场份额被中国车企抢去不少。东南亚市场曾经是日本汽车的“后花园”,几十年下来,日系车在当地的市场份额长期维持在65%以上。可这两年,中国汽车带着性价比和智能化的优势杀了过去,比亚迪在泰国建厂,长城汽车在印尼投产,东南亚消费者一对比,发现中国车配置更高、价格更实惠,日系车的份额自然就保不住了。2023年数据显示,日本车企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已经从68.2%跌到了63.9%,虽然跌幅不算特别大,但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日本自身的问题也在加剧这种困境。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29%,劳动力市场青黄不接。年轻人又普遍低欲望,不想买房、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消费市场提不起劲。企业想搞产业升级,却发现年轻人宁愿躺平也不愿进工厂钻研技术,技术传承都成了难题。日本政府不是没想过办法,搞“安倍经济学”放水,搞“新资本主义”刺激,可雷声大雨点小,经济增速常年在1%左右徘徊,根本拉不起来。中国企业的崛起,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实打实的技术投入和市场响应速度。消费者需要更便宜的电动车,中国车企就把成本压下来;产业需要更先进的半导体材料,中国企业就埋头研发。这不是谁故意要掐谁的脖子,而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日本企业要是还抱着过去的优势不放,跟不上技术迭代的速度,那被超越是迟早的事。毕竟全球市场就这么残酷,你不进步,别人就会把你甩在身后。日本当年能靠着拼劲崛起,现在要是还想重新站稳脚跟,恐怕得先把产业转型的步子迈得再大一点,光靠怀念过去的辉煌可没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毁掉一个国家,真的不需要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国这波操作,直接把日本的“国运”按

毁掉一个国家,真的不需要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国这波操作,直接把日本的“国运”按

毁掉一个国家,真的不需要硝烟弥漫的战场。中国这波操作,直接把日本的“国运”按在地上摩擦。日本现在就像被温水煮的青蛙,表面还在强撑,实则早已被中国掐住了命门。先看产业这一块。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现在被中国新能源车按在地上打。比亚迪2024年第二季度销量直接超过本田和日产,在全球市场杀出血路。更狠的是,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2023年同比暴涨77.6%,直接把日本从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位置拉下马。丰田章男自己都承认,电动车这波趋势他们没跟上,市场份额被中国抢走了一大半。日本车企的技术优势在电动车时代彻底失效,曾经的“技术神话”现在成了笑话。半导体领域也是一样。日本上世纪80年代可是半导体霸主,市场份额超过50%,但现在被中国追得满地跑。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占全球近一半,成了最大买家。日本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企业本来靠出口赚钱,结果美国搞技术封锁,日本对华出口受限,2023年对华贸易逆差创纪录达到10.5万亿日元,半导体就是罪魁祸首。日本政府砸了4万亿日元补贴半导体产业,台积电、美光都被请来建厂,但这就能翻盘?中国中芯国际的技术突破速度,让日本根本追不上。再看人口这一块。日本总务省的数据显示,2025年日本人口减少了90.8万,创历史最大跌幅,65岁以上老人占比近30%,劳动力短缺到连便利店都招不到人。年轻人躺平、低欲望,少子化问题无解。反观中国,虽然也面临人口压力,但通过放开三孩政策和吸引人才,情况比日本好太多。深圳的“孔雀计划”直接把日本科研人员挖过来,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数据显示,中国学者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量已经逼近美国。日本的人才,正在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资源方面,日本更是被中国拿捏得死死的。日本90%的稀土依赖进口,而中国掌握着全球92%的中重稀土精炼产能。2010年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日本产业链差点瘫痪,现在虽然囤了不少矿石,但提纯技术不过关,只能看着矿石在港口生锈。日本想搞深海开采,南鸟岛海底的稀土矿储量虽大,但开采技术根本达不到,“地球号”钻探船下去一趟,连个浪花都翻不起来。印度本来是日本的稀土“备胎”,结果印度自己产量都不够,偷偷从中国进口再转手卖给日本,日本花高价买的还是中国货,这操作简直绝了。国际市场上,日本也被中国挤压得喘不过气。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2025年前7个月达到4.29万亿元,而日本和东盟的贸易额只有2700亿美元,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到。中国在东南亚搞“一带一路”,泰国的高铁、柬埔寨的深水港,都是中国企业在主导建设。日本虽然也在东南亚砸钱,但中国的基建项目不仅质量好,价格还便宜,东南亚国家自然更愿意和中国合作。日本在东南亚的传统优势,正在被中国一点点瓦解。日本现在就像被困在玻璃罐里的苍蝇,看得见光却找不到出路。产业升级慢,人口老龄化严重,资源被卡脖子,国际市场又被中国抢地盘。
国际排坛动态越南女排越南女排历史性击败泰国女排首获东南亚女排联赛冠军后,已经确认

国际排坛动态越南女排越南女排历史性击败泰国女排首获东南亚女排联赛冠军后,已经确认

国际排坛动态越南女排越南女排历史性击败泰国女排首获东南亚女排联赛冠军后,已经确认获得5亿越南盾的奖金!另外碧泉个人喜提500万越南盾。官方冠军奖金:4.2亿德江化工集团:5000万越南排协:3000万宁平省人民委员会:2000万Jogarbola品牌:1000万​​​

越南女排3比2大逆转泰国女排,夺得东南亚排球联赛第二阶段冠军。比赛赢了,越南球迷

越南女排3比2大逆转泰国女排,夺得东南亚排球联赛第二阶段冠军。比赛赢了,越南球迷涨了志气,就是其它队伍能善罢甘休吗?还有U21世锦赛的对手!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排球中国女排中国女排​​​
这位出家为僧的明星曾经红透大江南北,他主演的电视剧风靡国内和东南亚,为情所困,在

这位出家为僧的明星曾经红透大江南北,他主演的电视剧风靡国内和东南亚,为情所困,在

这位出家为僧的明星曾经红透大江南北,他主演的电视剧风靡国内和东南亚,为情所困,在美国出家为僧,还有记得他的吗?
快报,快报 泰国刚刚通报了 今天(8月9日)凌晨,一列特快列车在巴蜀府突

快报,快报 泰国刚刚通报了 今天(8月9日)凌晨,一列特快列车在巴蜀府突

快报,快报泰国刚刚通报了今天(8月9日)凌晨,一列特快列车在巴蜀府突然脱轨,37人受伤送医,这已经是今年东南亚地区第三次上热搜的铁路事故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泰国现在用的铁路还是100多年前修的!那时候中国还是清朝,这些铁轨特别窄,火车开得比电动车还慢,最快也就60公里/小时,而且很多设备早就该退休了,信号系统比我爷爷岁数都大。这种情况在东南亚很普遍,马来西亚40%的铁轨都老化了,越南火车平均时速才50公里,比中国绿皮车还慢,印尼稍微好点,但新铁路只占全国的2%左右。这条铁路如此破旧,为何不修建新的?归根结底,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资金上,修建铁路可是一项极其烧钱的工程,很多国家虽有修建的意愿,却苦于财力不足而无法付诸实践,就拿越南来说,它一直想修建南北高铁,为此讨论了整整15年,可直到现在依旧没能动工。除此之外,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和日本都积极想帮助东南亚国家修建高铁,这让泰国犯了难,在中日之间摇摆不定,这一晃就是10年,直到去年才最终确定下来,让中日共同参与修建曼谷到清迈的高铁。最让人无奈的,当属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马来西亚的东海岸铁路项目,因为政府更迭,三届政府轮番上台,路线也被改了五次,到如今都还没修完。铁路设施的落后,已然对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泰国,由于铁路老旧、运行缓慢,农民们运送水果时常常遭遇难题,许多水果还没等运到目的地,就在慢腾腾行驶的火车上腐烂变质了。马来西亚的工厂也对老旧铁路敬而远之,即便使用卡车运输成本更高,他们也不敢信赖火车那毫无准头的时间表,只能选择更稳妥却也更费钱的卡车运输方式。在印尼,上班族们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由于地铁线路稀少,他们每天不得不花费长达3个小时在通勤路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世界银行统计,东南亚国家因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每年都要额外支出巨额费用,经济损失占到了GDP的20%以上,实在是得不偿失!有意思的是,东南亚人对这些老火车感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它们太破太慢,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泰国人喜欢在火车上卖东西的特色,马来西亚人觉得丛林小火车很浪漫,就像有位网友说的:"我们喜欢老火车的故事,但也想要安全准时的新铁路啊!"这次泰国脱轨事故给我们提了个醒:铁路现代化不是买几列新车那么简单。首先得放下情怀,老铁路再浪漫,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日本当年也面临类似选择,最后果断发展新干线,现在成了高铁标杆。其次要量力而行,不是所有国家都要像中国一样建那么多高铁,德国就把老铁路装上智能设备,运力提升了40%,这个办法很值得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少折腾,铁路建设最怕朝令夕改,应该学瑞士把重要项目写进法律,换政府也不能停工。说到底,铁路就像国家的血管,血管堵了,整个身体都好不了,东南亚国家要想发展,真得好好解决铁路问题了。
快报,快报 泰国刚刚通报了 今天(8月9日)凌晨,一列特快列车在巴蜀府突

快报,快报 泰国刚刚通报了 今天(8月9日)凌晨,一列特快列车在巴蜀府突

快报,快报泰国刚刚通报了今天(8月9日)凌晨,一列特快列车在巴蜀府突然脱轨,37人受伤送医,这已经是今年东南亚地区第三次上热搜的铁路事故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泰国现在用的铁路还是100多年前修的!那时候中国还是清朝,这些铁轨特别窄,火车开得比电动车还慢,最快也就60公里/小时,而且很多设备早就该退休了,信号系统比我爷爷岁数都大。这种情况在东南亚很普遍,马来西亚40%的铁轨都老化了,越南火车平均时速才50公里,比中国绿皮车还慢,印尼稍微好点,但新铁路只占全国的2%左右。这条铁路如此破旧,为何不修建新的?归根结底,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资金上,修建铁路可是一项极其烧钱的工程,很多国家虽有修建的意愿,却苦于财力不足而无法付诸实践,就拿越南来说,它一直想修建南北高铁,为此讨论了整整15年,可直到现在依旧没能动工。除此之外,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和日本都积极想帮助东南亚国家修建高铁,这让泰国犯了难,在中日之间摇摆不定,这一晃就是10年,直到去年才最终确定下来,让中日共同参与修建曼谷到清迈的高铁。最让人无奈的,当属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马来西亚的东海岸铁路项目,因为政府更迭,三届政府轮番上台,路线也被改了五次,到如今都还没修完。铁路设施的落后,已然对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泰国,由于铁路老旧、运行缓慢,农民们运送水果时常常遭遇难题,许多水果还没等运到目的地,就在慢腾腾行驶的火车上腐烂变质了。马来西亚的工厂也对老旧铁路敬而远之,即便使用卡车运输成本更高,他们也不敢信赖火车那毫无准头的时间表,只能选择更稳妥却也更费钱的卡车运输方式。在印尼,上班族们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由于地铁线路稀少,他们每天不得不花费长达3个小时在通勤路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据世界银行统计,东南亚国家因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每年都要额外支出巨额费用,经济损失占到了GDP的20%以上,实在是得不偿失!有意思的是,东南亚人对这些老火车感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它们太破太慢,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泰国人喜欢在火车上卖东西的特色,马来西亚人觉得丛林小火车很浪漫,就像有位网友说的:"我们喜欢老火车的故事,但也想要安全准时的新铁路啊!"这次泰国脱轨事故给我们提了个醒:铁路现代化不是买几列新车那么简单。首先得放下情怀,老铁路再浪漫,安全才是第一位的,日本当年也面临类似选择,最后果断发展新干线,现在成了高铁标杆。其次要量力而行,不是所有国家都要像中国一样建那么多高铁,德国就把老铁路装上智能设备,运力提升了40%,这个办法很值得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少折腾,铁路建设最怕朝令夕改,应该学瑞士把重要项目写进法律,换政府也不能停工。说到底,铁路就像国家的血管,血管堵了,整个身体都好不了,东南亚国家要想发展,真得好好解决铁路问题了。
越南又杠上了?中国前脚定下9月3日阅兵,越南后脚就定9月2日,甚至还要邀请中国军

越南又杠上了?中国前脚定下9月3日阅兵,越南后脚就定9月2日,甚至还要邀请中国军

越南又杠上了?中国前脚定下9月3日阅兵,越南后脚就定9月2日,甚至还要邀请中国军队去现场阅兵,并且越南官方的说法更有意思,他们表示是对国际友人的帮助给予感谢!为什么要故意整这么一出?先看看越南眼下的处境。这两年东南亚的制造业版图正在重构,曾经扎堆越南的外资企业,正一批批往印尼、印度转移。胡志明市那些靠着出口订单活下来的工业区,如今半数厂房挂着“招租”的红牌。上半年越南对欧美出口额跌了14.7%,纺织厂里的缝纫机停了一半,工人每周只能领三天工资。这种时候搞阅兵,更像是给焦虑的社会一剂强心针。去年越南国庆时,河内街头的坦克方阵刚开过,社交媒体上的失业率讨论就少了三成。老百姓望着迷彩服方阵走过,总会下意识觉得“国家有底气”,暂时忘了下个月的房贷。这次选在9月初,正好卡在秋收前的空窗期,田里的活计不忙,城市里的工厂又歇业,能把更多人拉到观礼台,热闹劲儿足了,民心自然稳得多。但光说国内需求,解释不了为什么非要抢在中国前头。9月3日对中国的意义,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这是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日子,阅兵向来带着回溯历史、昭示决心的分量。越南偏要选在9月2日,等于把自家的展示架搭在了邻居的聚光灯旁。这让人想起去年南海万安滩的对峙。当时越南海警船带着渔民在附近“打游击”,中国的钻井平台却在200公里外稳稳作业。越南渔民回港后对着镜头喊“要讨个说法”,可转头就用中国产的北斗导航去捞鱼。这种拧巴的心态,在阅兵时间上暴露得更明显:既想在气势上不输,又不敢真把关系闹僵。更微妙的是邀请中国军队这步棋。越南心里门儿清,自己的军工库里,近六成的雷达零件、三成的舰艇发动机,都得从中国进口。去年边境口岸的疫情防控物资,有一半是中国援助的。真把中国晾在一边,河内的军工厂下个月就得停工。可要是直接跟着中国的节奏走,又显得没骨气。毕竟越南在东盟里总憋着一股“要当排头兵”的劲儿。这股较劲的心思,在东盟圈子里早有苗头。印尼刚借着G20峰会赚足了眼球,泰国又在筹备APEC会议,越南急着找个舞台刷存在感。去年它在南海搞“实弹演习”,今年又把从俄罗斯买的S-400防空导弹拉出来遛弯,无非是想让老挝、柬埔寨这些邻居看看:我手里有硬家伙,说话有分量。但越南的算盘不止打在东盟内部。美国这两年在东南亚撒的饵越来越多,上个月刚给菲律宾送了一批装甲车,转头就派航母去金兰湾“友好访问”。越南嘴上说“不选边站”,却悄悄把美军的停靠次数从每年8次涨到了15次。这次阅兵特意邀请了美国武官,还安排F-16战机编队低空掠过观礼台,明摆着是给华盛顿递信号:我在东南亚能牵制局面,值得你继续投资。可它又怕把中国惹急了。去年越南从中国进口的农机设备占了市场份额的72%,南部稻区的农民要是没了中国化肥,收成得跌三成。河内超市里的海尔冰箱、美的空调,都是老百姓日常离不开的物件。真闹翻了,这些东西一涨价,最先骂街的就是街头巷尾的选民。所以才想出“邀请观礼”这招—既显了自己的格局,又给了中国台阶,等于说“我跟你关系还行,但也有自己的排场”。这种左右逢源的套路,越南玩了不是一天两天。上世纪70年代靠中国支援打跑了美军,转头就跟苏联眉来眼去;90年代又借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搞革新开放,把边境贸易做得热火朝天;这几年一边在南海跟中国讨价还价,一边又把对华贸易顺差扩大到每年300亿美元。中国这边显然看得透彻。国防部回应时只说“注意到相关安排”,既没立刻答应赴约,也没说不去。这种不软不硬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表态:你想搭台唱戏,我不拆台,但也别想牵着我的鼻子走。
印尼华人博主称中国非常卷,很多在中国人在中国只能打工,但是放到国外都是“精英”,

印尼华人博主称中国非常卷,很多在中国人在中国只能打工,但是放到国外都是“精英”,

印尼华人博主称中国非常卷,很多在中国人在中国只能打工,但是放到国外都是“精英”,很多在中国的大厂大螺丝的人,到东南亚就是掌舵人,很多在北上广深的打工仔,放在全球,已经吊打80%的职场人了!这话乍一听有点扎心,但仔细想想,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就说那些在大厂拧螺丝的年轻人吧,在北上广深可能只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但到了东南亚,分分钟就能当上项目负责人。这种反差,背后藏着中国职场的残酷现实,也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下的人才流动密码。现在的中国职场,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年轻人为了一份大厂offer,得拼学历、拼实习经历、拼人脉资源。在北上广深,随便一个互联网岗位都能收到成百上千份简历,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很多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加班成了家常便饭,可升职加薪却遥遥无期。这种高压环境下,不少人开始思考:难道我的价值只能在国内被“内卷”消耗吗?就在这时,东南亚市场的崛起给了他们新的机会。近年来,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电商、互联网、制造业等领域需求旺盛。但当地人才储备不足,尤其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就给中国职场人打开了一扇窗。比如,印尼的电商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184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4100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需要大量的运营、技术、物流等人才,而中国正好有大量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于是,那些在国内“卷不动”的年轻人,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他们发现,自己在国内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到了东南亚竟然成了稀缺资源。比如,一个在国内互联网大厂做过产品运营的人,到了东南亚的电商平台,可能直接负责一个国家的业务线。这种职位上的跨越,在国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再比如,京东物流在马来西亚的仓库,引入了国内先进的自动化仓储技术,而负责这些项目的,很多都是从国内调过去的技术骨干。薪资待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内,一个普通的互联网从业者月薪可能在1万到2万元之间,但到了东南亚,同样的职位薪资可能翻倍甚至更高。而且,东南亚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税后收入的实际购买力更强。更重要的是,在东南亚,这些中国职场人不仅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还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可以参与到一些在国内难以接触到的大型项目中,积累国际化的经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增添筹码。不过,这种现象背后也反映出中国职场的结构性问题。国内的“内卷”导致人才过剩,而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又需要大量人才。这种供需的错位,让中国职场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了新的定位。就像华为前东南亚总裁杨蜀所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为年轻人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在国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获得。当然,也有人担心,这种人才外流会不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中国人才竞争力的体现。当中国职场人能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认可,说明中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正在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而且,这些在海外发展的中国人,也在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布局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印尼华人博主的话揭示了一个现实:中国的“内卷”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压力,但也正是这种压力,迫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最终在全球市场上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当国内的职场竞争变得白热化时,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崛起,为中国人才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而这种人才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也在重塑着全球的经济格局。